中超的队伍,真会“送温暖”?_球员_亚冠_联赛
当前站在中超前列的几支球队,在亚洲范围内的水平或许并不抢眼,这一现实足以让部分国内球迷感到尴尬。若把话题放在亚冠赛场上,四强中的风景线并不如人意,甚至可以说只是配角的存在感。顶着“国内顶配”称号的海港、申花、蓉城和国安,在对阵韩日强队时暴露出的短板,远比在国内联赛里熟知的强势更具说服力。
不久前的变局也以一个教练的下课来印证这一点。10月9日,蔚山现代宣布解雇主教练申台龙,任职期仅65天。俱乐部给出的理由很直白:球队在联赛中未能摆脱泥潭,战绩不佳成为被直接指向的问题点。虽然申台龙在对阵蓉城和申花的两场比赛中取得了一胜一平的成绩,但这组成绩在外界眼中往往被“同行衬托”的说法所遮蔽,其真实价值仍然值得商榷。
在本赛季亚冠的格局中,代表中超出战的四队里,真正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并非像疫情前那样的高水平对决,而是以四强为核心的示范效应。海港、申花、蓉城和国安,曾经在国内赛场被视为顶级配置,但他们在亚冠中的表现却没有延续这种气势。申花和海港在面对韩国和日本的对手时,两战仅仅拿到一个积分;蓉城首战遭遇蔚山的绝杀,次轮击败江原,成为本赛季亚冠精英联赛中中超队伍里唯一取得胜利的球队;国安则先在主场踢平河内公安,随后客场0比3落败于麦克阿瑟FC,因而在主帅位置上也经历了变动。由此可见,现阶段中超四强在亚冠赛场的身份,更多呈现出边缘化的角色。
关于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,外界常常归因于外援发挥不稳、旅途劳累或为联赛留力等因素,但本质仍在于整体实力的不足。日本和韩国的联赛中,存在一整套完整且高效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,令日、韩两国的球队在对抗强敌时更容易通过轮换阵容来压制对手。他们的技术风格各有特点:日本球队注重脚下细腻的传控和默契配合,韩国球队则以高强度体能和压迫式防守著称。这些年来已成为对手熟知的“注册商标”。而中超球队则显现出一个依赖外援的趋势,即便金元时代逐渐退场,国内球员似乎仍未形成真正的主人翁意识,球队在进攻和胜负的重担上往往让外援扛起,导致本土体系和培养能力追赶不上对手的步伐。
在这种背景下,中超球员是否具备打好国际比赛的能力,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。斯卢茨基、穆斯卡特和徐正源等人曾对中国球员的潜力给出肯定性的评价,申花主帅也盛赞朱辰杰和蒋圣龙,称其在同年龄段的中后卫中表现出色,甚至优于部分俄罗斯国内同龄人。然而当视线真正落在洲际对决与高强度竞争中时,本土球员常常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准。这背后既有机会不足、训练强度不够、也有年轻球员愿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挑战等原因,但最核心的还是中超联赛整体水平相对有限。
因此,若要促成球员的成长与提升,留洋成为不少年轻球员的可行路径。然而留洋并非没有代价,语言、生活环境、薪资水平以及在新环境中的激烈竞争等未知因素,往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。真正要想让中国球员在国际赛场上站稳脚跟,需要整个体系的共同努力,包括更高水平的青训、更多的国际化比赛机会以及更具竞争力的职业发展路径。
撰文者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
图片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、网络图
编辑陆玮鑫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