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可推倒王大雷算“保护”,马纳法手球问国际足联!足协评议惹争议_裁判_山东泰山_比赛
足协评议组认定李可推搡王大雷是“正常保护动作”,而马纳法手球争议需请示国际足联,一场比赛的两次争议判罚,让中国足协的裁判评议制度陷入信任危机。
“山东泰山守门员争抢球时向后移动,与已经处于该位置的上海申花23号球员发生接触,后者做出正常保护动作,其性质和程度不构成犯规。 ”这是中国足协对中超第24轮申花与泰山比赛中争议进球的最新评议结果。
比赛第18分钟,上海申花获得角球机会。 汪海健直接起脚攻门,皮球划出弧线飞向山东泰山队球门。
此时,泰山门将王大雷正后退调整步伐,准备接住这个来球。 申花球员李可从侧后方靠近,伸出双手推搡王大雷。
王大雷失去平衡倒地,眼睁睁看着皮球飞入网窝。 主裁判麦麦提江当场认定进球有效,VAR系统没有介入这次判罚。
慢镜头回放显示,李可有足够时间躲避冲撞门将的风险,但他选择站在原地并做出推搡动作。
足协评议组一致认为李可的动作是“正常保护动作”,不构成犯规。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王大雷向后移动与已处于该位置的李可发生接触。
这个解释让媒体和球迷难以接受。 媒体人徐江质疑道:“禁区里面门将不是应该被保护的吗? 变成了进攻球员要被保护! ”
正常认知中,小禁区内守门员有着绝对地位,规则需要优先保护门将的利益。 这次评议结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攻守逻辑。
比赛第6分钟,刘洋左路传中,球击中申花球员马纳法抬起的手臂。 泰山球员集体投诉手球犯规,主裁判未作判罚。
VAR检查后也维持原判。 泰山队赛后申诉认为这应是点球并给马纳法黄牌。
足协评议组内部对这次判罚分歧很大。 他们无法形成统一意见,决定请示国际足联裁判专家来认定。
争议焦点在于皮球击中了什么部位:如果明确击中胳膊肘,按照规则应判点球;但从画面看,皮球落在大臂到肩膀的区域,这是手球判罚中最难界定的位置。
这并非足协评议首次引发争议。 2025年4月29日公布的第九期裁判评议中,13个判例就有6个被认定为错漏判。
VAR技术存在明显局限。 在中超第9轮云南玉昆对阵上海海港的比赛中,云南队进球因越位被VAR取消,但评议组指出VAR在划线时错误选择守方队员肘部作为基准。
中超VAR系统仅支持越位机位和球门线机位划线,无法切换其他角度,技术限制直接影响判罚准确性。
裁判对“严重犯规”和“破坏进攻机会”的界定模糊,导致量刑不一。 在中超第7轮青岛西海岸VS山东泰山的比赛中,青岛球员踩踏对手小腿及跟腱,裁判仅出示黄牌,而评议组认为该动作属“严重犯规”,应直接红牌罚下。
足协评议组的三个问号,精准戳中了球迷的痛点。 球迷普遍认为同样的动作判罚不同,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。
球迷质疑足协评议是在为裁判不合理判罚打掩护,存在“护犊子”嫌疑。 有球迷调侃道:“如果互换一下,是打到了泰山某个后卫手臂上。 麦麦提江会100%判点球”
足协的裁判评议机制通常依据俱乐部申诉材料启动,可能因相关俱乐部未申诉,所以未对其他场次争议动作进行复查。
本赛季国内联赛有了一些起色,但是裁判判罚以及足协评议却出现了混乱的局面。 从赛季初的VAR乱介入,到现在的国际足联求助,裁判团队连基本规则都无法统一执行。
等待国际足联的裁决结果不仅将决定泰山队的申诉命运,更将为中超联赛后续的手球判罚提供关键参考。
裁判评议组认为李可的动作是“正常保护动作”,但球迷和媒体几乎一致认为这次推搡明显干扰了王大雷的防守。
当绿茵场上的争议不再局限于比赛本身,当每一次判罚都需要跨国求助,中国足球的裁判体系究竟该如何重建公信力?
